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從19世紀20年代起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二戰后,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藝術進入了科學發展時期;1960—1980年是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藝術得到大發展的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博物館陳列展示領域已進入成熟期,邁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也即由早期陳列展示的簡單形式、自發形式發展到現代的新科技、多種學科綜合運用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藝術策劃活動,成為一個專業性極強且日益走向成熟的綜合藝術門類。
更新展陳“理念先行”
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為了有效地吸引消費者和觀眾的注意,必須使之保持新鮮感與感染力,因此,表現新奇、對美的情趣的追求和“以人為本”的展示藝術日益受到重視。加之今日觀眾對博物館陳列展示的文化需求,已不僅僅是希望獲得知識和信息,更有藝術性和娛樂性,滿足其審美心理上的需要。這就要求用親切和微笑的手法贏得觀眾,使博物館陳列展示的“軟性”成分不斷增加,更帶有藝術性和人情味,變得更為吸引人,更具有視聽效果。
21世紀的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活動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很難作出準確的預測,但未來的博物館陳列展示時代肯定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21世紀的全球博物館陳列展示將向著電子化、現代化、藝術化、空間化的方向發展?,F代博物館陳列展示是現代社會的需要,它將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找到更符合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特點的傳播手段。博物館陳列展示有了新的內涵,從內容到形式都會更新,深化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因而也更加具有魅力。
筆者曾參觀過很多的博物館,發現除了一些大型博物館的陳列展示有著與時俱進的創新陳列外,大多數博物館的陳列展示都太過于古板、單調,更有甚者是十幾年的陳列一成不變。時代已經改變,人的觀念、精神需求也已經改變,過時的東西怎么能提起觀眾的興趣?又何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傳播信息、提供審美欣賞和為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服務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博物館向社會提供的特殊精神產品。所以,確定陳列展覽的主題是博物館實現其主要社會功能的基本前提,是總體研究和設計工作的一項任務。鮮明的陳列主題,關系到一個博物館長遠的基本建設,是博物館帶有戰略決策性的重大問題。
博物館館址的選擇對于陳列展覽的主題有著重要影響,又與博物館的發展息息相關。利用好博物館建筑環境和保存相對完整的室外原狀陳列,對于陳列主題的烘托和表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觀眾甚至不用進入展館,只要步入這個環境就能夠感受到一種特殊的氣氛,而這種氣氛正是博物館所要表現的。所以,館址的選擇對于建設博物館具有頭等重要意義,在選址時除了必須遵照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外,還要符合博物館性質、職能的要求。
“建筑學是人類建立生活環境的綜合藝術和科學?!苯ㄖ荒苊撾x環境而存在。作為文化教育建筑設施的博物館,更需要重視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融洽協調。在籌建博物館時,必須對館址周圍的環境進行調查研究、綜合分析,排除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利用環境,創造環境。一般說來,館址盡量選擇在風景優美、環境幽靜或有紀念意義的地段。
更新陳列設計理念,尋求豐富多彩的陳列表現形式,更好地服務觀眾,是新世紀博物館陳列設計發展的新方向。陳列設計理念實際上就是陳列設計人員站在觀眾的角度對文物的理解和認識,文物展覽想要得到觀眾的認可,陳列設計必須做到“以人為本”,以觀眾的需求為主,在設計觀念上有所突破。
動態展陳“貴在參與”
博物館作為向觀眾傳播信息的教育機構,其實物性、直觀性的特點十分突出。過去,大多數歷史類的博物館多以收藏、研究文物為中心,在陳列中過多地考慮文物之間的關系和歷史研究的體系,并單一地用展柜擺放文物,較少顧及觀眾的需求和感受。長篇累牘的文字在展覽中給觀眾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艱澀難懂的文字說明更是讓觀眾感到了“歷史的沉重”,這也是一般觀眾不喜歡看文物展覽的主要原因。
筆者認為,博物館給人的感覺不應該僅僅是厚重,而更應該有輕松和快樂。因此,避免大量的文字說明,以生動活潑的陳列語言簡潔地說明內容,既能讓觀眾更容易地看懂展覽,也能引起他們對展覽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展覽中來。這就要求陳列展覽的設計人員認真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輔助性展品和運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觀眾傳達文物所蘊含的信息。
輔助展品是根據陳列展覽形象化的要求,彌補實物展品的局限性,完善布局結構,烘托、渲染主題。它們能使實物展品的內容更明確、更形象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使觀眾更容易接受陳列展覽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從而收到較好的展示效果。所以,輔助展品是陳列展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和設計每一件輔助展品,都必須以陳列主題的需要和陳列形象化的要求為依據,必須統籌全局,總體規劃,比例適當,協調一致,主次分明。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它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不能隨心所欲地濫用,要與陳列內容融為一體,使陳列獲得活力,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荷蘭博物館學者彼得·馮·門施認為:“博物館學屬于信息科學,博物館的物是信息的載體?!睆男畔⒄摰挠^點來看,陳列中的展品是信息源,觀眾是信息接受者,博物館陳列是聯結展品和觀眾的信息通道,通過這條通道把展品所負載的信息傳遞給觀眾。在靜態陳列中,觀眾接受信息依靠自己的視覺;在動態陳列中,展品所負載的信息需要觀眾觸摸展品、操縱展品,參與到陳列中來,實現與展品互動,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在展品運動中接受所傳遞的信息。
在動態陳列中,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陳列的主動參與者?!百F在參與”,是人們主體意識的體現。舊金山探索宮的創建人弗蘭克·奧本海默曾經說過,動態展示的核心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創造精神。他認為,任何人都有創造能力,關鍵在于如何創造一個能夠使參觀者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環境。在動態陳列中,參觀者被吸引進來,成為參與者。參與者的主動性、愛好和興趣被調動起來,由他們自行決定了解哪些奧秘,接受哪些知識和接受多少。參與式陳列為觀眾營造一個思考的空間,讓他們特別是孩子在這個空間里發揮創造力。在這種陳列中,物(展品)和人(觀眾)的關系、博物館和公眾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